书法为什么要注重技法?同时却以书写自然为最高境界?
先说为什么注重技法:
一切的技法,都是工具器材性能的合理运用之法;而一切工具器材用于书法艺术目的实现中,即使是最好的,有其所长的同时也有其所短,书者充分发挥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就是技法;而能将其所短(即不利于艺术形象创造的一面),变为特殊效果,更是技法。所以技法运用中,既有经验的继承性,也有随审美追求的发展性。否定前人的技法经验是错误,将前人的经验绝对化也是错误的。技法随运用的目的要求的存在而存在,也随运用的目的要求的发展而发展。
真正的书法艺术是什么?就是自然的书写。
古人把自己的学养、性情和当时的心境叠加到一起,自然而然就能够于实用中完成充满艺术情调的书写。写出来东西是好的,后人就称之为法书,大家就去模仿,以此形成一种传统,所以中国书法最高的境界里没有这些故意设计的、做作的东西。
比如:《祭侄文稿》追叙了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书法为什么要注重技法?同时却以书写自然为最高境界?
听起来是不是灰常灰常矛盾?一边说要自然的书写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一边又说要技法。要技法还算什么自然?逗我玩是吗?没有逗你玩,是你自己钻牛角,怨不得别人。
法无定形,贵在通会。书法,两个字,书的意思是写。法就不必再解释了。如果这个字的理解能力都没有,也就没有必要学书法了。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既然书写要有方法,技法就是书写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书写的技法呢?你没有问,我就不说了。学问如撞钟。撞的轻,钟声回应的轻。撞的重,钟回应的响且远。乱撞呢,钟声便混乱不堪。
书法不要说没技法,就是苦练一辈子的人,方法不对,还在门外晃荡的人多了去了。自己拿起毛笔来自然一下试试,不和别人比,就和你自己比,看看是不是你最高水平的发挥?
毛笔因为它是软的,要让柔软的毛笔听从你的手挥运,你就要有驭使它的方法。你的技巧纯熟,笔法精妙,达到了炉火纯青,心手合一,手随心动的境界,你的书写便处于自然的书写状态,就和你天天在用的筷子一样自如 。你使用筷子时会去想着筷子的运用方法吗?不会。因为你对它的驾驭已经无需再去要筷子的使用法则来指挥你的手了。筷子要不要法?换你的左手试试看。
法则与自然,在你的左右手上,就可以得到结论。书写的法则都装在你的大脑里,为什么右手可以写,左手却不能。因为你的右手天天练习,右手便有了技巧,而左手不动,左手就只有笨拙。原始的自然,就是笨拙。训练有素的技巧,就叫自然天成。
“技近乎道”。书法是这个道理,任何艺术门类也都是有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有自己的技法、境界。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说的就是书法中,用笔第一。
学习书法注重技法是第一步。比如现在的学院派,将技法、结字、章法解刨开来,有着重点的一步一步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这种学习方法,可以让学书者由浅入深,首先学习到书法的最为表象的东西。
那么为什么说通过学院派的书法教育学到的只是表象的东西呢?当一个人的书法只停留在技法层面,或者说最终不能摆脱技法的束缚,那只能沦为书奴、书匠,永远都进不了书法的殿堂。学习书法正确的方向应该是注重技法,熟练掌握技法,但最终却要摆脱技法的束缚,回归自然或者说自成风格。
书法艺术和其它门类的学习规律是一样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书法也一样。而书法何止方圆,可以说,欹侧跌宕,疏密,墨色浓淡。线条力度粗细……可探究的笔法技法很多。
有句话虽说的太接底气,然而也道出几分真理:"不讲技法的书法全是耍流氓"。仔细一琢磨,也有一定道理,比如现在所谓书法"字不好,杂耍凑", 有些为了突破自我,追求自然书法,只有做不到,没有写不到,发明了"逆书""头发书"胡须书""双手并书""人体行为艺术书""喷射书"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吸引眼球。从而冲击传统的书法规程,让人情何以堪?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过程。是一个由"技"到"道"的演化积累过程。如清代魏源所说的。"技近乎道,艺可通乎神"。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认识和升华过程。这样的反复实临习践。还才能达到游刃有余,高超自然书写境界。
因此说书法必须先熟悉笔性技法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需要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的传承,只有经过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这四个的不断技法笔法结构的刻苦学习,才能由笔法技法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具体来说,书法学习法,必须要走好两步路。第一步是要"进得去"。向古人学习,老老实实的学习领会其精神,破解其奥妙。不得半点虚***。不能以虚无的所谓自然笔法去追求所谓的创新。
第二步是要"出的来"。既要尊重古人又要不拘泥。把先贤们经过探索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技法和笔法的基础。经过自己的分析练习为我所用,以我为主。从而营造出书写自然的笔走龙蛇的化境。
最后就是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及绞转运笔,表现点画线条顺畅遒劲,墨色的干湿浓淡,才能通过这一系列技法,将自己的主体思想情绪通过自然又自觉的书写,沁入纸墨中生成一幅"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黑白相间,布局章法自然,气韵神***飞扬的书法作品。使之浓墨如大山横卧于苍穹。淡墨如轻烟流云飘渺无迹而空灵。枯墨如铁画银钩枯藤苍松。湿墨如江河横溢浮云蔽月,笔走龙蛇创作出自然而又和谐,趣味无穷的艺术经典。
正所谓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所说。"纵观诸家书帖。辩其同异。以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久,久而自成一家面目"。
一定要取法古人。临习古人的优秀传统笔法。否则书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凡是杰出的艺术家都会根据作品内容的需要运用技法。书写出深邃的意境和艺术佳作。王羲之《兰亭序》字字有感而发。因兴而动,方留下内容与书法天人合一俱佳的法帖。
谢谢邀请!
矛盾对立统一!
书法可以不注重技法吗?为什么说自然书写为最高境界呢?
书法的技法从何而来?从古人的法帖中来,明白!
书法创作,在自然书写状态下,难道下笔就不“稳”!“准”!“狠”!这三个关键要素了吗?难道就不要技法了吗!技法是前提,没有技法,何来自然书写?
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不是对单一方面而言。
自然书写,也要笔笔到位,该有的动作一定要把动作表现出来,否则,将是失去高古雅致的俗作。
记住,书法就是书法,书法不是单纯的汉字书写。
书法,不但要有微妙的技术含量(书写的技法)凸显,更要有多种艺术元素蕴含其中,反之,就不是书法啦!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什么是狂草的精神内涵?
书法笔墨挥洒中的自由、放逸、精美、解衣磅礴才是狂草的精神内涵。
草书产生于汉末,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称为草圣。
经东晋王献之洒脱宏逸,至唐代张旭、怀素达到狂草顶峰,张旭狂草被唐文宗封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但真迹失传,西安碑林有宋人刻碑《肚痛帖》《断碑千字文》是张旭狂草代表作。怀素传世狂草有《自叙》《苦筍帖》。
唐以后狂草作品有宋代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明代祝允明《前后赤壁赋》,但难以达到唐人狂草的自由颠放程度。
清翁方纲诗说:空山独立始大悟,世间无物非草书!狂草不仅是书法之最,亦是艺术之巅。
真正的狂草具有四个特点:
1、一行字笔锋连绵不断,称为一笔书。
2、每幅字有一个写得特大,占据一行字的位置。
3、每幅字有一字的长笔画顶天立地占据一行字位置。
4、整幅狂草章法中字形大小、笔画长短粗细、行间疏密空间,四类对比越大越好。
我认为草书精神内涵一是,对自己书法素养的全面宣泄。
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
***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
这是唐代草书***怀素《自叙》里写的话,一代***自言自己草书创作是“初不知”,都是天意造化,由此看来,草书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意为之,而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水平则是平时长时间的学习积累,技巧上已有千锤百炼之功,出手成妙,不出败笔。
其二是突破藩篱,取神弃形。
从形到神,是依靠心里节奏,按照一定倾向的创作意蕴,点画,撇捺的揖让,不同角度,粗细,虚实,润燥,方园的对比而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意趣,跳出固有的框框,表现自我。
这或许是狂草的精神内涵吧。
狂草的精神内涵
我们都知道书法是笔画线条艺术,它不比绘画艺术可以那么容易达到直观的视觉感染力,因为绘画有图像,而书法没有图像,书法家为了使书法作品可以和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所以尤其注重书法的精神内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曾说:“书必有神、气、骨、肉,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所以,书法的精神非常重要,一个书法家要创作出有精神的书法作品,必须自身要有“精气神”,创作时落笔处要有力量,然后停顿有序,一气呵成,在书法的“篆隶行草楷”五体中,狂草最讲究“一气呵成”了,且这“一气呵成”的过程,是带有强烈情感抒发的过程,也体现书法家创作时的“精气神”,或者说是精神内涵,
狂草的精神内涵和狂草自由的笔法、富有创造性及抒情性极高的艺术风格有关,比如,唐代有“草圣”之称的张旭、怀素,他们喜欢在微醉酒之后凭借着艺术的直觉和心眼手的配合完成狂草创作,形象比喻,书法的线条就好比生命的线条,这种线条与书法家内心的节奏和旋律是相吻合的,
换句话说,书法家***豪放,性情洋溢的个性,都是自身精神状况的体现,在创作狂草时,就能赋予狂草作品精神内涵,书法家在奋笔疾书时,内心情感宣泄的表现过程,就赋予了狂草不同程度的精神内涵,当然了,书法家的狂草笔法必定是炉火纯青,快而稳,且不乱章法,书法家在一种非理性状态下所释放出来的情感,(理性状态下书写是没办法快速的一气呵成)正是狂草的精神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