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个人认为,这是古人的一种养生态度。
这里所谓的“精神”,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精神概念。是指“精”与“神”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精藏于肾,神发于心”。“神不飞跃,精不外泄,精秘神安,所以不病”(四圣心源)。
古人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寻找最佳适应方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教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做到内不伤精神,外不损筋骨肌肤。思想上做到“恬淡虚无”,这也是我国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
我们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恬淡虚无”。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烦恼,无时无刻不在损毁着我们的“精神”。要做到“精神内守”,首先要调整好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生活。做到不劳伤,不虚妄,恬淡自然,无欲无求,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静心无妄”的心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避免身体、精神耗散,使病邪无侵肌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精神”是一个词组,名词的解释:思想、情绪、意识...等能量的总称。形容词是:描述人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一种健康状态。
而黄帝内经成书于两汉,承袭了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通常是一个字一个意思,很少使用两个字来组词。“精神”是内经中少数的几个词组之一,使用出现的频率也很低。只在《素问》《灵枢》九九八十一篇中的十三篇出现过。
在灵枢《本藏》中,明确指出“精神”是控制人的气血魂魄运作的一种能量,用现代生物学的词语翻译类似于:生理机能。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用白话翻译,大概意思是:人体内的心肺、神经、 骨骼,肌肉...等等,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疾病能能从哪里来?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我可以肯定地说:古人绝对不是那种懒惰不动的活死人。如何做到精神内守,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不一定需要学西方老外那样,天天跑步健身,满身臭汗才是保持健康的方法。我们道家古人(不是道教)比我们现在的人活得精彩不知多一千几百倍。道家***写的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生病,也把最好的养生方法传授给我们,例如:“务快其心”,这四个字就是一针见血地说出从古至今大部分的人只会为满足,食欲,***,***...等等,各种欲望的一时***,不惜耗费大量的时间,物质和能量来折腾人的身体。
“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 这是道家提倡的自然、简单和无为,而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行尸走肉。“无为”现在也是一个被曲解的词语,我们现在学习中文使用简体字,让我们的思想变得主观和僵化。其实我们古人的每一汉字都是一幅图画,他们写下的文字不只是在转授知识,更多的是画出了他们的感觉,传递了他们的感受。我们中国文化实在太美了,美得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想更详细了解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请上网搜索梁冬老师和徐文兵老师一起合作的《国学堂-上古天真论》。他们两位解读的黄帝内经深入浅出,是我听过最好的黄帝内经入门教材,没有之一的,直到现在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