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廖化在阴平等了姜维一个月,阴平桥还是被诸葛绪占了?
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
这个 月余 是参照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这个时间点,而不是“廖化到达阴平".
从钟会即将向骆谷进军邓艾即将进入沓中算起,一个多月后,姜维到达阴平。
也就是说姜维后撤到阴平,用了一个多月。
而廖化到达阴平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是指的诸葛绪被姜维调动离开桥头,北撤至建威之时,而此时姜维都快通过阴平桥头了。
诸葛绪有3万大军呢,廖化兵少,最多不过几千人,能够在阴平和诸葛绪形成对峙,不让姜维遭到两面夹击已经是廖化本事大了,不能奢望他打败几倍于自己的敌人。
在魏灭蜀之战前,姜维为了避祸,所以率军在沓中屯田。魏军以钟会率主力10万余人从斜谷、骆谷两路进攻汉中,邓艾率军3万余进攻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而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军3万余赶赴武街、桥头切断姜维退往汉中的退路。
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馀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馀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
早在钟会进攻蜀汉前,姜维已经得到风声,上书刘禅希望派遣张翼、廖化等加强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的防务,但是没有引起重视。直到钟会和邓艾都出兵以后,刘禅才匆忙派遣廖去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等率兵前往阳安关口。廖化行军到阴平,正好诸葛绪从建威而来,所以驻守阴平,抵挡诸葛绪,“故住待之”。
在姜维汇合了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驻守剑阁时,此时剑阁的蜀军总兵力不过4、5万人,而姜维统帅的是蜀军主力,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的兵力则应该差不多,以此推算廖化的部队最多不过几千人。以几千人对抗3万魏军,廖化坚持一个多月没让诸葛绪通过阴平和邓艾一起夹击姜维,这个表现已经应该说已经非常出色了。
即使姜维撤回来和廖化汇合以后,以此时蜀军的兵力,姜维面对据守桥头的诸葛绪也没敢直接强攻,而是走孔函谷入北道,声称要攻击诸葛绪的后路,引魏军离开桥头以后才得以偷渡阴平。所以不能指望廖化靠几千人就把诸葛绪击败,毕竟双方之间的兵力差距太大。
263年,司马昭决定伐蜀,派出18万魏军以钟会为主帅,兵分三路大举伐蜀。
西路军由邓艾率领3万魏军进攻在沓中(今甘肃省舟曲县西、岷县南)屯田的姜维军主力,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3万魏军进攻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切断姜维的退路,东路军由主帅钟会率领12万魏军进攻汉中各地。
魏军是8月出兵的,蜀汉后主刘禅得到消息后,派廖化支援在沓中的姜维,派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阳安关就阳平关 ,是今天的汉中市宁强县阳平关镇,是汉中进入成都的重要关口。
而姜维是怎么反应的呢?
姜维沓中发现魏军南下后,不做强烈抵抗,边打边向东转移,准备赶往阳平关,但魏将诸葛绪已经到达阴平,堵住了姜维的路,姜维就由孔函谷(今甘肃舟曲县南)绕到诸葛绪的后方,作出一幅切断诸葛绪退路的样子。
诸葛绪担心后路被断,马上向回退30里地,这一退,姜维马上调转路径回头通过阴平桥头,准备前往关城,发现关城失守,关城就是阳平关附近修建的一座储存粮食器械的城池,关城失守,姜维无法去到阳平关,只得向成都方向撤退。
姜维在撤退途中遇到了廖化、张翼与董厥北上救援的蜀军,因为关城失守,蜀军会合后只能退往剑阁(今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剑阁已是进入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