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的200多年间,为何没有出现太监当朝的现象?
因为我大清是满清。朝堂之上,满汉分立两厢,满臣自称奴才,汉臣自称臣。
大清皇帝最信任的是满人。闹太平天国之前,各地都是满臣为主汉臣为辅。太平天国后,满臣实在不行了,汉臣才崛起。
况且太监都是***。
清朝后期,汉臣撅起,也有一些太监如安德海李莲英骄纵跋扈,这时候约束太监的制度起作用了,如山东巡抚丁宝祯以太监私自出宫为由斩杀安德海。
如果大清再延续几年,也许会重用一些太监牵制汉臣。
没来得及。大清完了。
清朝不管是在入关前还是入关以后,虽然出现过权阉,比如清初的吴良辅和清末的李莲英和安德海,但是他们和汉唐乃至明朝的那些权阉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清朝的最高权力自始至终都掌握在皇帝和皇室成员的手中,没有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
清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过王朝更替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清王朝的体制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朝,但是清朝统治者也在明朝的制度上面做出了许多损益,特别是一些饱受诟病的体制,到了清朝的时候就都被去除了。比如明朝的特务制度,清朝就没有恢复过,只有一个传说中的粘杆处,明朝的太监干政的制度也同时被废除。清王朝为了反思明朝灭亡的教训,修《明史》就花了40多年的时间。清王朝的统治者普遍有一种危机感,所以几乎所有皇帝都是非常勤奋的,这就从体制上杜绝了需要太监干政的可能性。
明朝之所以在成祖之后重用太监,是因为明王朝需要用太监的力量来平衡和制约文官集团,而清王朝的文官集团因为本身内部就有满汉互相牵制,所以不构成对皇权的挑战,因此也就不需要另外再树立一个宦官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清朝没有设立固定的特务机构,但是清朝的统治者用了文字狱等更加隐秘的方式来限制和钳制文官特别是汉族文官,所以清王朝不需要太监过多干政,既然不能干政,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专权。
而清朝之所以会出现吴良辅、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等著名权阉,主要是与他们的主子有很大关系,吴良辅受到顺治皇帝的器重,而后面三位则受到慈禧太后的重新,所以就在***之中给他们增加了很多权力。
综上,清朝持续了将近三百年都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一
中国历史上最出太监的有两个地方,一是河北河间府(河间市),二是江苏扬州。
河北河间是个穷的鸟不拉屎的地方,人穷就吃不饱饭,甚至还要送命。中国人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如果这个逻辑是成立的,应该说,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当太监也是一个选择。
当太监基本上吃的穿的都会很好,至少比太河间府要好。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事,别人给你的好处都要你付出一定的价值,对于太监而言就是要被宫,不是自愿的,不是象葵花宝典里的自宫一样,是不情愿的他宫。
有人说江苏扬州为什么不穷也有人来做太监呢?那是因为江苏是个南方城市,人们做事细致,尤其是一些手工服务领域,基本做到了极致。
好吧,我说的再明白一点吧,江苏扬州人会伺候人,能把人伺候的相当舒服,这在历史上是相当出名的。虽然江苏富,但也有穷人,扬州也不例外。皇帝有被精致服务的需求,自然会选择一些扬州人过去。
二
接下来,我们来说正题,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
要明白一点,清朝的皇帝是满族人,满族人本来就是珍稀动物,少得可怜。比如在清兵入关时大约有20万人左右,到了清朝晚期大约有100多万人。而当时的***则有一亿左右,到了清朝晚期更是达到了4亿左右。
很简单,清楚的太监已经彻底被剥夺了干政的所有可能性!
纵观中国古代史,东汉、唐朝和明朝后期,是太监干政的三个高峰时期,其中唐朝后期的宦官更是可以废立皇帝,呼风唤雨。明朝虽然没有出现废立皇帝的***,但是也出现了诸如王振、刘瑾、王直、魏忠贤等大太监,他们权倾朝野,让明朝的政治更加黑暗。
但是有意思的是,太监干政在清朝彻底绝迹了,除了同治年间的安德海以及光绪期间的李莲英,清朝几乎没有名太监,太监群体始终默默无闻,和明朝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是为什么呢?“静Yes”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汉朝、唐朝以及明朝的太监之所以可以干政,祸乱朝纲,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他们有文化,甚至可以吟诗作对。而为了培养太监,从明宣宗开始,宫中专门有教太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机构,这扫除了太监干政的最后一道障碍。从此,明朝大太监辈出。
而到了清朝,在充分汲取了明朝教训后,清朝绝对,不再教授太监知识,就连招收太监,也要文盲优先录取。一个干活的,要那么多文化作甚,所以纵观清朝的太监,包括辫子戏里,太监也就是传个话,招呼一下大臣而已,并没有多少实际本事。而唐朝和明朝的太监,却是可以掌军带兵,明朝的郑和甚至七下西洋,创造了伟大的航海奇迹。
可以说,有文化知识这个卡脖子的橡木,清朝太监想要出头,真的很难!
2、缩减太监编制
汉朝、唐朝以及明朝太监能成大气候,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势力足够庞大,在宫中随便一招呼,就有成百上千的小弟应声而来。明朝的太监群体更大,因为皇帝需要太监监军,需要太监到民间收税,以及经营产业。《大明王朝1566》中的杨得水就是干这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