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如何把重心落到脚跟?
太极拳重心落到脚跟就是胡扯,不科学。应是全脚掌。如果练习站稳应是腰部肌肉与腿部多群肌组织共同完成,而不是单一脚掌肌肉群。
人体直立,如要想站更稳,脚掌、小腿、大腿、腰腹肌群都要参于,不存在某一块单一的肌群保持平衡。简单说,所有保持平衡的动作,大多是肌肉等长运动,等长运动:指以增加肌肉张力来对抗一个固定的阻力的运动。强度较大的运动如举重运动;强度较小的如倒立、马步或瑜伽的一些静态训练方法。亦称等长运动为静态运动。
骨与骨之间都有软骨,韧带。所以正常人从高从往下跳,前脚掌着地,每个关节软骨、韧带都能缓解冲力,如果太极拳每次都用脚跟骨着地,没有缓冲的过度,力直传递到膝盖,长期练习不好。如果是过度性动作也没什么关系。
再看下这张图,神经与血管就是就是从脚后跟绕进来,为什么平足的人当兵不行,一是他没有脚弓,没有力的缓冲,没经过多块骨之间软骨的缓冲,力直达膝盖,严重会流鼻血。一走动就会压迫神经与血管。
控制不好平衡是因为气沉不到底,脚松不开,以致脚板对重心的精确位置不敏感,起于脚下的劲道不能与周身劲道传导路线贯通一气。练练反压腿,见效会比站桩快得多:一腿独立,另一腿向后反举,将脚背搭在身后的高台上,两手不要扶物;然后独立腿进行小幅度地上下蹲起窜动(微曲再挺直)。另外可行的练习:两手在身前划水平圈,体会掤与捋转换过程中主手(阳之前锋)与脚下发力点的对接贯通——不仅要在两脚间转换,还须在前掌与后跟间转换。
重心落在脚跟你还能站得稳?想要站的稳得这样,首先身体结构重心的垂线落在两脚之间。然后拳意的重心是让你人体结构的重心透过你的双脚沿着重力方向向下,到地面以下,这个虚拟重心越低你越稳定。观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下重上轻重心低,而人体的比重是改变不了的,不可能让你的身体下重上轻而达到稳定的效果。只能通过拳架的训练,让你的身体上虚下实,以虚实代替轻重来稳定你的身体。打拳的过程中让你用意不用力目的,是让身体特别是腰胯以上不参与平衡。训练时把平衡的任务全部交给下肢,再通过进一步的练习,把你的实际重心交给虚拟中心管理。这时你就有了不倒翁的感觉,同时你也能感受到中定劲的产生,至此太极拳的功夫开始上身。你一天才打两趟拳太少了。如果你能学会一套功夫架的打法,每天两个小时打4到5趟是最起码的要求,坚持3年后能感觉到中定劲儿也算是大造化了。我说的有点多了,对你有帮助就好,祝你早日功夫加身。
我是一名传统陈式太极拳习练者,以我个人经历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练习之初,建议先临摹动作,就象学书法一样,练习身体结构,强健下肢力量,只要站稳就可以,此时,你的重心肯定在腰胯之上,是不可能降到脚下的。这时候强求重心,实际上求的只是立身中正的可能性,只是上下一体的自感,并不是重心的下落。
随着拳架熟悉,基本功扎实,下盘有力,动作到位,就可以尝试降低重心,这种下降是自然的,不自觉的,最好有朋友或师父喂劲,看能把力卸到什么位置,那就是你目前重心落到的位置。这只是个大概的比喻,很难用语言说清楚,谁有更好的表述请跟贴指教,不胜感激。
至于说把重心落到脚跟,那不是短时间能实现的,我目前只能说我可以调整自己的重心放在脚跟或在涌泉穴,但重心还在胯跟纠缠,并没有再下降。我也还在努力的路上,希望能不断调整下降重心,也希望广大拳友分享心得,共同提高。
经过多年的身体调整,如拉筋骨,走架子,练气养气等。腰胯等关节柔韧度达到一定程度后,重心自然泻到脚下。这时力的传递在身体阻力比较小,整劲出来就冷脆,动作也不会太大。我的感受是涌泉穴是空的便于脚步的快速移动如草上行,只是瞬间发力时踏实,在动态中互相转换。以上个人浅见能共享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