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年代以前的妇女大多都会纺线织布裁剪衣服。如今还多吗?
纺线织布的几乎没有了,裁剪衣服的也不多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业化生产。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现在人们都是买衣服的多了,制衣厂做的衣服在面料、款式上都有更多的选择。买卖的人少了也就没有市场了。但会裁剪会做衣服的也都在制衣厂从事工作。
五零后之前的农村妇女大多数都会纺线织布,如不会织布纺线家里大人孩子穿什么?极少不会的,被人们叫做"笨老婆"或“傻老婆"。那时候一个姑娘如果不会纺线织布说婆家都是个褒贬。
从纺线到织布当中还有好几道工序呢,要先把纺好的线拐成一把一把的,再把线用白面汤浆了,再上落子,然后纤机,再下来就是织了。
一丈二尺布叫一限子,三限子叫一个布。一般的人一天能织一限子布,能织两限子布的就是好手了,真有一天能织一个布的快手,十里八里的少有。这样的姑娘走到街上头永远是高傲地扬着的,即使模样长的不是多么漂亮,也能嫁个好男人。
现在的女人不织不纺,不推磨轧碾子,不纳鞋底儿补袜子,太美了!要感恩咱们的好社会,莫忘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相信年纪在四十岁以下的年青人对手工纺线,织布的工艺没有什么印象。曾记的小时侯母亲纺线,织布时的场景。那时这种活计一般是农忙过后的冬季,妇女们脱离了田间的劳作,开始为一家人的穿衣忙活起来。其实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十分低下,买布要用布票。一家中子女都挺多,发的布票少的可怜,根本不够使的。所以妇女们只有在农闲时纺线,织布给一家子人做衣做鞋做铺盖。那时的衣服上,谁穿的若无补丁那就是很令人眼馋的事了。
秋天棉花开白了各家的自留田,母亲总是在下了工坚决地拾完再回家,甭管多晚也是如此,恐怕丢了似的。花拾回家经过晾晒脱去***,再让弹花的弹顺溜,母亲把一瓜瓜整齐的柳子用推板,搓成一节节像麻花一样的小段子。纺车是木制的,有个手柄,一摇嗡嗡的响着,纺车的一端固定有定子,手一摇定子飞快的转了起来。母亲一手摇着手柄,一手拿着那小段子,随着嗡嗡的响声,那小段子在母亲手中欢快吐出丝丝白线缠绕在定子上。那定子上不一会就会出现一个像鸡蛋似的白球,白球越转越大最后比鹅蛋还要胖些,母亲就取下那线蛋,继续着嗡嗡纺线动作。记不清多少次唾梦中醒来母亲依然纺线的场景。
织布机也是纯木的,狭小的堂屋内,织布机占去大半空间。母亲把纺好的线,通过蒸煮桨染等工艺终于把线缠到机架上,厚厚的线机上整整齐齐的五颜六色的线。也是记不清多少次在织机的哌哒声中睡去。
那时候姑娘出嫁时的陪嫁铺盖都是织机织出的土布料子做的。为了陪嫁往往需要准备两三个冬天。那时的妇女真的是很辛苦,就像《花木兰》唱词里那样,身上穿的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辛苦劳作的。看到现在的妇女多优闲呀,跳舞唱歌,广场舞!天地之别呀。
媳妇的陪嫁中至今还存着几十床土布单子,儿媳,女儿都争着索要,喜爱的不得了。她们那里体会到每床土布单子背后的辛苦呢!单论付出的劳作比得上一件好工艺品啊!是吗?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远在古代男耕女织,人们纺布织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便是当时自然经济的标志。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还是延续这一传统,穿着自家织的土织布,衣服,鞋,袜大都自己做。五,六十年代那时候中国是计划经济,买布穿衣受一定限制,我出生在60年代末,小时候还记得北方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纺车,记得姥姥用棉花纺些线呀,绳呀来缝制衣服。逐渐社会进步经济有些好转,缝纫机成了家庭三大件之一,平时缝缝补补,逢年过节给全家老小缝制件新衣服,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步入崭新的阶段,商品经济早已取代古老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手工纺织,织布也早已由工业化代替,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如今工业科技发达,能按需求生产出格式服装面料,层出不穷的服装生产厂家制造出各式新颖服装来满足人们所需。但是,人们对那些古老,自然的东西并没有忘记,比如像手工纺织的田园纯棉布,手工成衣,手工鞋子……。还会受到大家的青睐,这些是中华文化,文明的体现,是一种产业并存,也会代代相传一直延续下去。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每年每人发2.5尺布票时,土纺土织土裁缝还是热门行业。到八十年代未期国家每年每人发14.5尺布票的时候,土纺土织基本没有了,但家庭缝纽店乃盛流行,女子学徒多,上海牌缝纽机十分紧俏。改革开放后家庭缝纽店逐渐消夫,如今我处很少見到。谢谢